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心理学研究方法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第二版)
张厚粲先生作序推荐,解析结构方程模型在LISREL、SIMPLIS、Amos、Mplus、R中的实操。
作者:邱皓政,林碧芳
基础教材,研究方法,统计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9年2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2073-5
    装帧:平装
    页码:512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结构方程模型被誉为应用统计的第三次革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席卷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是新一代学者必备的统计方法学知识。
    本书提供了一套从概念、原理,到操作技术,再到应用范式的整合性知识。作者将多年研究实务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融会贯通,承袭了简明流畅的写作风格,配合对LISREL、SIMPLIS、Amos、Mplus、R软件的介绍与应用演示,为结构方程模型的操作与解释提供了完整的说明。  
    对于想要认识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对测量、测验与统计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以及欲以量化研究写作论文的研究生而言,本书是认识、理解、演练、实践结构方程模型的必读经典。
  • 推荐
    本书对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与识别、模型拟合、验证性因素分析、高阶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分析、统合模型分析、多样本结构方程模型、平均数结构分析、潜在成长模型以及中介与调节效应等议题,以及从基本原理到多种统计软件(LISREL、SIMPLIS、Amos、Mplus、R)的实操示范,给予了透彻解读;对结构方程模型的正确运用以及操作上的常见疏失进行了探讨;对LISREL、SIMPLIS以及Mplus的语法附上了简要说明。
  • 作译者序

    邱皓政 台湾师范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教授,校务研究办公室主任,台湾校务研究专业协会副秘书长。曾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医学研究中心统计分析师,台湾心理学会秘书长,台湾统计方法学学会创会理事长。研究兴趣为统计方法与应用技术、心理测量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创造力与组织创新研究等,专长为结构方程模型与多变量统计方法。著有《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潜在类别模式的原理与技术》《量化研究法》《多水平模型与纵贯数据分析》等书。

     

    林碧芳 台湾师范大学校务研究办公室博士后研究员,并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东吴大学、世新大学、明志科技大学等高等学校,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研究兴趣为心理与教育测验与评价、教育心理学、创意教学与创造力。专长为结构方程模型、阶层线性模型、纵贯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等初阶与高阶统计运用及量表编制。

  • 序言
  • 目录

    第一章 结构方程模型概说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性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执行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执行重点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结构方程模型的组成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变量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

    第三节 模型界定

     

    第三章 参数估计与识别问题

    第一节 模型识别问题

    第二节 参数估计

    第三节 参数估计策略

    第四节 参数估计的相关议题

     

    第四章 模型拟合评鉴

    第一节 模型评鉴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模型评鉴的方法

    第三节 结语

     

    第五章 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一节 验证性因素分析原理

    第二节 测量模型的内部拟合检验

    第三节 LISREL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四节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模型修饰

    第五节 Amos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六节 Mplus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七节 R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八节 结语

     

    第六章 高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一节 高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概念

    第二节 LISREL的高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三节 Amos的高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四节 Mplus的高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五节 R的高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七章 路径分析

    第一节 路径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路径分析的模型界定与识别

    第三节 LISREL的路径分析

    第四节 Amos的路径分析

    第五节 Mplus的路径分析

    第六节 R的路径分析

    第七节 结语

     

    第八章 结构方程模型:统合模型分析

    第一节 统合模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统合模型的分析步骤

    第三节 变量组合与聚合

    第四节 LISREL的统合模型分析

    第五节 Amos的统合模型分析

    第六节 Mplus的统合模型分析

    第七节 R的统合模型分析

    第八节 结语

     

    第九章 多样本结构方程模型

    第一节 多样本分析的概念

    第二节 多样本分析的统计原理

    第三节 多样本分析:测量恒等性检验

    第四节 Amos的多样本分析

    第五节 Mplus的多样本分析

    第六节 R的多样本分析

    第七节 结语

     

    第十章 平均数结构分析

    第一节 平均数结构分析的原理

    第二节 平均数结构的分析技术

    第三节 平均数结构分析:测量模型

    第四节 平均数结构分析:统合模型

    第五节 结语

     

    第十一章 潜在成长模型

    第一节 潜在成长模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潜在成长模型的统计原理

    第三节 LISREL的潜在成长模型分析

    第四节 Mplus的LGM分析

    第五节 R的LGM分析

    第六节 结语

     

    第十二章 中介与调节

    第一节 中介与调节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中介效应的统计原理

    第三节 调节效应的统计原理

    第四节 调节式中介与中介式调节

    第五节 LISREL的中介与调节分析

    第六节 Mplus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

    第七节 R的中介与调节分析

    第八节 结语

     

    第十三章 结构方程模型的正确运用

    第一节 正确运用SEM的相关议题

    第二节 SEM的解释与应用

    第三节 结语:对SEM的展望

     

    附录一 LISREL语法

    一、数据设定指令

    二、模型界定指令

    三、结果输出设定

     

    附录二 SIMPLIS语法

    一、简介

    二、SIMPLIS语法的基本内容

    三、输出设定指令

     

    附录三 Mplus简介与语法功能

    一、Mplus简介

    二、Mplus界面架构

    三、Mplus语法指令

     

    附录四 SEM操作常见疏失检核表

    一、与设定有关的疏失

    二、与资料有关的疏失

    三、与执行过程有关的疏失

    四、与结果报告有关的疏失

     

    参考文献

  • 摘要

    第一章 结构方程模型概说

    如果问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影响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统计方法是什么,想必非因素分析与回归分析莫属。1904年,Spearman提出了心理特质的潜在结构因素分析模型,开启了潜在变量模型的大门。另一方面,Wright自1918年开始,将回归分析扩大到对多重联立方程的估计,正式将回归分析提升到路径模型的层次。百年来,潜在变量模型与路径分析这两个重量级的量化范式各拥其主,蓬勃发展,却始终没有交集。直到20世纪70年代,J equation modeling,SEM)的时代来临。

     

    就方法层面来说,SEM是一门基于统计分析技术的研究方法学(statistical methodology),可用来处理对复杂的多变量研究数据的探究与分析。重要的是,SEM能够同时进行潜在变量的估计与复杂自变量/因变量预测模型的参数估计,也因此被归为多变量统计(multivariate statistics)的一环。自从J(1973)提出最大概似参数估计的SEM分析概念,并发展出LISREL软件来进行繁复的计算程序之后,SEM已成为当今社会与行为科学计量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统计方法范式。到现在,SEM不仅拥有专属的期刊《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无数专著,更有多种专门的统计软件,使得SEM的应用大为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SEM研究者即成立了虚拟网络社区SEMNET,截至2018年4月,注册会员已经超过3500位学者专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虚拟化研究讨论社区,平均每日会有10~15封讨论邮件,见图1.1。分享者或提问者包括了硕博士研究生、研究人员、教师等,参与讨论者不乏SEM领域的重要学者,如Bentler、Mulaik、Marsh、Hayduk和Muthén等人。在讨论过程中,学者们会分享重要文献,甚至提供文件下载链接,分享新书出版消息与研讨会讯息(图1.2),从中可以获得第一手信息,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讨论平台。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性

    一、外显变量与潜在变量

    SEM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能够对于抽象的构念(construct)进行估计与检验。社会与行为研究经常必须处理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当我们问“你幸福吗?”的时候,针对抽象的概念,我们必须给予一个操作化的定义,以便通过该程序来得到具体的数据,用以反映不同个体在该概念上的强度。此时,我们具体测量的变量被称为外显变量(manifest variable)、观察变量(observed variable)或测量变量(measured variable)。这些可以直接获得数据的变量若是受到同一个潜在构念的影响,则会具有共同性,反映在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上。如果针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共同性加以估计,所得到的能够反映该潜在构念的强度的数据被称为潜在变量(latent variable)。


    在具体用来获得潜在变量的研究策略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因素分析系利用一组测量同一个构念的观察变量来估计背后的潜在变量。传统因素分析针对的是观察变量的背后具有哪几个潜在变量,以及潜在变量与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何。它无法事前预知,直到数据搜集完成之后,才进行变量间的共变关系分析,抽取出最适当的因素,确立一个最佳的因素结构模型,并为潜在变量命名。从这一程序进行的因素分析而得到的潜在因素是一种经验性的潜在变量,因而被称为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

     

    相对而言,在SEM中,潜在变量的概念与内涵基于理论的推导,且潜在变量与观察变量的关系是在资料搜集完成之前(事先)提出的假设性概念,然后通过实际搜集的数据,分析比对假设模型与观察到的数据之间的一致性或差异性,来决定研究者对于潜在变量所提出的假设性看法是否恰当,即模型拟合分析。以此种模型进行的因素分析称为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即一种先验性的、由事前的潜在变量定义的模型。

     

    二、对变量关系的探究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变量关系通常并不是单纯地对一个变量的推论或两变量关系的讨论,而是涉及一组变量之间关系的讨论,这一组变量除了存在数学的、表面上的关系外,可能还存有潜在的因果性(causality)或阶层性(hierarchy)。例如,在一项对于学业表现的研究中,最常用的解释变量为智力。然而,研究者可能会考虑到除了智力(IQ)因素,学生先前的学习经验(Exp)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GPA)。而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还可能基于成就动机(Ach)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学业成就。从上述概念中,可以得到如下的研究方程:

     

    公式1.1与公式1.2描述了智商、学习经验、成就动机与学业表现四个变量相互影响的途径,也就是变量的结构性关系。若以图形表示,公式1.1与公式1.2可绘制成图1.3所示的路径图(path diagram)。


    1.3当中的实线反映了公式1.1与公式1.2的关系,但是由IQ→Ach的关系并未在两个公式中定义,因此在图1.3当中不应该标出来,而仅以虚线表示。但是如果过去的文献或理论认为智力会影响成就动机,那么对IQ→Ach必须加以检验,而在图1.3当中改以实线表示。换言之,如果研究者调整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或扩增研究变量,所需检验的变量间关系将更为复杂,对于可支持研究正当性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推理的需要也就更为迫切。

     

    此外,如果再把潜在变量的观念加以考虑,就是将图1.3当中的各个变量改以椭圆形外框表示,每一个潜在变量由一组观察变量萃取得出,整个模型即成为一个典型的结构方程模型。社会与行为科学领域探究的变量结构性关系大多是由一群无法直接观察与测量的抽象命题或构念组成的。此时,必须先针对这些构念的定义运用CFA来确认每一个构念内在结构的适切性,然后进一步检验潜在变量间的结构关系,这也是SEM的主要长处之一(Bollen,1989)。


    总之,不论是对变量因果关系的证明,还是对构念内在结构的确认,均有赖于事前研究变量的性质与内容的厘清,并清楚地描述变量的假设性关系,通过研究者提出具体的有关结构性关系的假设命题并寻求统计证据来确认。整个过程即是SEM。

     

    三、模型比较分析

    SEM的另一个特征是模组化分析的应用。利用先前所讨论的假设检验与结构化验证功能,SEM可以将一系列研究假设同时构造成一个有意义的假设模型(hypothetical model),然后经由统计的程序对于这一模型进行检验。在不同的模型之间,则可进行竞争比较。


    在社会与行为科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会因为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对同一组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产生不同的主张。因此,研究者可以基于不同的理论与假设前提,发展出不同的替代模型(alternative model),进行模型间的竞争比较。如此利用假设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的优点是大大改善了传统路径分析对在多组回归等式间进行同时估计的限制,也提高了分析的应用广度。

     

    J单纯的验证(confirmatory),也就是针对单一的先验假设模型,评估其适切性,称为验证型研究;第二是模型的产生(model generation),其程序是先设定一个起始模型,再与实际观察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必要的修正,反复进行估计程序以得到最佳拟合的模型,称为产生型研究;第三是替代模型的竞争比较,以决定何者最能反映真实资料,称为竞争型研究(competitive modeling)。


    Maccallum与Austin(2000)从文献整理中发现,以单纯的验证与模型产生为目的的SEM研究约占20%与25%,涉及竞争比较的SEM研究则有55%。Maccallum与Austin(2000)认为,模型产生型SEM研究有其限制,尤其在模型修饰的过程中,往往过度依赖数据所呈现的讯息而忽略理论的意义。过度滥用修正程序以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是相当危险的做法,使用者应小心为之。相对而言,竞争比较的研究则有较为强固的理论基础,修饰问题较少,而可以发挥较大的弹性与说服力。


    SEM的这一模组化分析功能的最主要的一个贡献,即是为社会与行为科学研究界对于抽象理论进行实证的检验提供了一套严谨的程序,使得研究者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去检验所提出的理论模型(theoretical model)。此举将对假设检验的运用自对单一参数的考验提升至更高层次的对理论模型的整体考验,突破了传统计量技术对于理论模型欠缺整合分析能力的困境。

     

    四、结构方程模型的技术特性

    Hoyle(1995)指出,SEM可被视为不同统计技术与研究方法的综合体。从技术的层面来看,SEM并非单指某一种特定的统计方法,而是一套用以分析共变结构的技术的整合。SEM有时以协方差结构分析(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协方差结构模型(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等不同的名词的形式存在;有时则单指因素分析模型的分析,以验证性因素分析来称呼之;有时,研究者虽然以SEM的分析软件来执行传统的路径分析,进行因果模型(causal modeling)的探究,但以SEM的名义——事实上这也是SEM的重要应用之一。这些分析技术具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特质(Kline,1996,pp. 8-13),具体说明如下。

     

    (一)SEM具有理论先验性

    SEM分析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也就是说,SEM是一个用以检验某一先期提出的理论模型(priori theoretical model)的适切性的统计技术。这也是SEM被视为一种验证性而非探索性统计方法的主要原因。在SEM的分析过程中,从变量内容的界定、变量关系的假设、参数的设定、模型的安排与修正,一直到应用分析软件来进行估计,其间的每一步都必须有清楚的理论概念或逻辑推理作为依据。从统计的原理来看,SEM也必须同时符合多项传统统计分析的基本假设(例如,线性关系、正态性)以及SEM分析软件所特有的假设要件,否则所获得的统计数据无法采信。


    以因素分析为例,SEM所使用的因素模型采取了相当严格的限制。对于潜在变量的内容与性质,研究者在测量之初就必须有非常明确的说明,或有具体的理论基础,并已先期决定了相对应的观察变量的组成模型。分析的进行即在考验这一先期提出的因素结构的适切性。除了在开发测量工具时可以利用这一程序来检验其结构的有效性,也用这一程序检验理论架构,因此称为验证性因素分析。

     

    (二)SEM同时处理测量与分析问题

    不论分析的内容为何,过去传统的统计方法多把变量视为“真实”“具体”“可观测”的测量数据,在分析过程中并不去处理测量过程所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测量”与“统计”是两个独立分离的程序。传统上,如果变量所涉及的概念如同“智力”或“焦虑”等不易界定的心理概念,研究者为了获得可以分析的数据,会先行讨论测量的方法,并以信度与效度的概念程序先行进行评估。一旦通过评估的标准,即对所获得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做法,SEM是一套可以将“测量”与“分析”整合为一的计量研究技术。关键在于SEM以潜在变量的形式,利用对观察变量的模型化分析,对不可直接观察的构念或概念加以估计,不仅可以估计测量过程当中的误差,也可以评估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如因素效度),甚至可以超越古典测量理论的一些基本假设,针对特定的测量现象(例如,误差的相关性)加以检测。另一方面,在探讨变量之间关系的时候,测量过程所产生的误差并没有被排除在外,而是同时包含在分析的过程当中,使得测量信度的概念可以整合到路径分析等统计推论的决策过程中。

     

    (三)SEM以协方差的运用为核心,亦可处理平均数估计

    SEM分析的核心概念是变量的协方差(covariance)。协方差是描述统计中的一种离散量数,利用方差(variance)的离均差和的数学原理,计算出两个连续变量配对分数的变异量,用以反映两个变量的共同变异或相互关联程度。协方差是一个非标准化的统计量数,受到两个变量所使用的量尺或单位的影响,数值可能介于—∞~ ∞之间,如果将协方差除以两个变量的标准差,即可得出标准化协方差(即Pearson相关系数)。


    SEM当中,协方差具有两种功能:第一种功能是描述性功能,利用变量之间的协方差矩阵,我们可以观察出多个连续变量之间的关联情形;第二种功能是验证性功能,用以反映理论模型所导出的协方差与实际观测得到的协方差的差异。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数学程序即是计算导出协方差矩阵( matrix)。如果研究者所设定的模型有问题,或是数据估计过程导致矩阵无法导出,整个SEM即无法完成。


    除了协方差以外,SEM也可以处理变量的集中趋势的分析与比较,也就是平均数的检验。传统上,平均数检验是以t检验或方差分析(ANOVA)进行的。由于SEM可以对于截距进行估计,使得SEM可以将平均数差异的比较纳入分析模型,同时若配合潜在变量的概念,SEM更可以估计潜在变量平均数,使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四)SEM适用于大样本分析

    由于SEM所处理的变量数目较多,变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因此为了保证不违反统计假设,必须使用较大的样本量。同时,样本规模的大小也牵动着SEM分析的稳定性与各种指数的适用性。因此,样本量的影响在SEM当中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与其他统计技术一样,SEM分析所使用的样本规模当然是越大越好,但是所谓的最适合的规模会随着SEM模型的复杂度与分析的目的与种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但是,一般来说,当样本量低于100时,几乎所有的SEM分析都是不稳定的。Breckler(1990)曾针对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72个SEM实证研究进行分析,样本规模为40~8650,中数为198。有1/4的研究的样本量小于500,约20%的研究样本的规模小于100。因此,一般而言,大于200的样本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中型的样本。若要追求稳定的SEM分析结果,低于200的样本量是不鼓励的。

     

    (五)SEM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统计技术

    综观统计分析技术的内容,可以概略分为平均数检验的方差分析与探讨线性关系的回归分析两大范畴。事实上,这两者并无本质差异,前者可以被归为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分析技术,后者则是以变量间的线性关系为分析的内容。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以及分析软件功能的提升,两种统计模型已经可以互通,合而为一。


    一般线性模型的优点是可用数学方式来整合不同形态的变异来源,可以不断扩充研究者所欲探讨的变量的数目与影响方式。因此,一般线性模型逐渐发展出多种多变量统计的概念,例如,多变量方差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而回归分析在处理变量的弹性与复杂度上的优势似乎有凌驾方差分析之势,但是方差分析由于简单清楚的数学原理与容易解释分析的特性,也一直受到研究者青睐。在SEM中,虽然以变量的共变关系为主要内容,但由于SEM模型往往牵涉对大量变量的分析,因此常借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技术来整合变量,故SEM分析可以说是多种不同的统计分析程序的集合体。

     

    (六)SEM重视多重统计指标的运用

    虽然SEM囊括多种不同的统计技术于一身,但是对于统计显著性的依赖性远不及一般统计分析,主要理由有三:第一,SEM所处理的是整体模型的比较,因此所参考的指标不是以单一的参数为主,而是整合性的系数,所以个别检验是否具有特定的统计显著性不是SEM分析的重点;第二,SEM发展出多种不同的统计评估指标,使得使用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避免过度倚赖单一指标;第三,由于SEM涉及大样本分析,样本越大,SEM分析的核心概念卡方统计量的显著性越会受到相当的扭曲,因此SEM的评估指数都特意避免碰触到卡方检验的显著性检验。也因为这个原因,在SEM分析当中,较少讨论与统计显著性决策有关的一类与二类错误议题,显示了SEM技术的优势在于整体层次(macor-level)而非个别或微观层次(micro-level)。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