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万千亲子系列
和宝宝玩神奇的心理游戏:50个让你了解0-2岁孩子的趣味科学实验
写给所有怀揣好奇之心的宝爸宝妈,动起手来,用好玩的科学实验发掘小宝宝的神奇能力吧!
作者:(美)肖恩·加拉格尔(Shaun Gallagher)
译者:张旭彤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9年6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2094-0
    装帧:平装
    页码:236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想知道0—24个月大的宝宝是如何学会走路、说话和分享的,他们的身体、认知和情感都有哪些发展?请跟随这位极富创造力与科学探索精神的父亲的脚步,一起来探索宝宝们的神奇世界。不需要特殊的科学设备,你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和宝宝完成这些简单、诱人且有趣的实验游戏。每一个小实验都会增进你对宝宝的了解—他们是怎么记住爸爸妈妈的面庞、声音以及身影的,他们是如何理解新词汇的,又是如何学会走路以及分辨是非的……

     

    无论你的小“实验项目”是刚出生的宝宝、几个月大的婴儿还是走路仍东倒西歪的小孩,这些实验游戏都会帮助你透过孩子的眼睛一窥这个世界,从而在与宝宝的日常互动中促进他们的发展。

  • 推荐

    这本书可谓精彩绝伦,让父母可以用一种亲力亲为的方式来理解小宝宝早期的心理发展。这些实验很简单,也很有趣,且紧跟着真正的科学解释。对父母来说,能用这种方式了解刚刚来到这个世上的孩子,是多么美妙啊!

    ——利兹·艾略特(Lise Eliot)博士

    美国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大学芝加哥医学院神经科学副教授

     

    现在的市场不断催促着父母们购买各种各样可以使孩子“变聪明”的东西,而这本书给父母们提供了一个基于科学的视角,以了解小宝宝们究竟知道多少,并让父母们自己动手来找到答案。父母们会发现这本书十分有趣,并将对小宝宝们的神奇能力刮目相看。

    ——罗伯塔·米克尼克·格林考夫(RobertaMichnick Golinkoff)博士

    美国特拉华大学教授

     

    这本书以一种幽默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有关婴幼儿发展的信息,以及有关育儿的建议。这本书的核心不是介绍科学实验本身,而是给新手父母提供有关儿童发展的线索以及寓教于乐的建议和启示。

    ——《出版商周报》(PublishersWeekly)


    编辑推荐

    作者肖恩·加拉格尔巧妙地改编了儿童心理学领域的50个宝爸宝妈必知的经典科学实验,涵盖了原始反射、感知觉发展、动作技能发展、行为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绪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各个方面,让每一个宝爸宝妈都可以亲自动手,用科学探索的精神,了解宝宝的发展规律与发展需要。

     

    作者不但介绍了每个实验游戏该怎么做,还提炼了所有宝爸宝妈都想了解的相关科学研究启示;更有宝爸宝妈小课堂,让爸爸妈妈们在寓教于乐中更懂该如何养育自己的宝宝。


  •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肖恩·加拉格尔(Shaun Gallagher)

    作家,曾担任杂志、报纸编辑。他也是两个孩子或者说两个“科学实验项目”的父亲。肖恩定居在美国特拉华州的威明顿市。

     

    译者简介

    张旭彤

    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系在读博士生。主要的研究兴趣在于父母教养行为如何塑造儿童的情绪调节,以及父母的压力应激与情绪过程如何影响亲子互动。出于对儿童、家庭发展和写作的双重兴趣,会在业余时间做一些与发展心理学相关的翻译工作。

  • 序言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曾向圣诞老人许愿,想要一个无线电器材公司出品的五十合一的电气工具包。这个工具包内有一个电路板,还有许多电容器、电阻、LED灯和一个可以输出声音信号的蜂鸣器。在用工具包完成每个小实验项目时,你可以用电线将各个部分相连,然后打开开关观察效果。那个工具包真的是太好玩了,而且,那段经历也是我之后一直对科学和工程学十分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而现在,我已为人父母,儿时的科学工具包对我来说太幼稚了;于是,我转而研究一个更加复杂的实验“装置”—宝宝。


    在尝试各种稀奇古怪的实验的过程中,我的孩子们绝对是我有幸能够研究的最有趣、最令人着迷、最让人惊讶的实验对象(当然,实验过程也最让人筋疲力尽)。我曾经花了无数小时,只为搞清楚用什么姿势抱着宝宝才能让他以最快的速度入睡—最后却像许多家长那样无奈地发现,适用于一个宝宝的办法可能并不适用于另一个宝宝。我也曾尝试了不下20种方法,试图让我家的小朋友吃一点豆子(然后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跟他说“拜托,无论发生什么,都千万不要吃那些豆子”)。我还曾经通过感受宝宝碰触我的脸时的力度,来记录他精细动作的发展—从让人疼痛地一通乱抓,到笨拙地用手指戳,再到轻轻地碰,宝宝在不断进步。我能够感受到在生命的早期,宝宝独特的人格特质是如何逐渐浮现的。即使在宝宝几周大时,通过他看着你和观察周围世界的方式,你也能隐约察觉到他的内心世界在如何运转。和宝宝一起尝试一些小实验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而宝宝自己也在时刻尝试着他们的小“实验”—一般是通过“这是什么东西?不如放到嘴里感受一下”的方式进行的。


    在你开始读这本书并根据书上的内容和宝宝一起做实验之前,请一定注意下面这几点:

     

    ★本书中的实验并不是用来评估宝宝的身体或精神健康、智力以及任何动作、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的;同样,它们也无法告诉你宝宝是否在按正常的时间表发育,或是各项指标是否合格。介绍这些实验仅仅是希望以一种有趣、易读的方式展示一些婴幼儿发展的原理。所以,请千万不要将这些实验看作宝宝必须完成的“挑战”,甚至拿宝宝和“别人家的孩子”(或是“爱因斯坦家的孩子”)去比较。


    ★虽然书中标注了实验适用的年龄范围,但这些范围都是大概的估计,并不一定完全精确。所以,如果你的宝宝在某个年龄没有表现出实验中描述的行为,千万别紧张。我尽量将一些标志性的发展节点(例如,“当宝宝刚刚能独立行走时”)囊括其中,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严格的年龄范围。


    ★在书中提到的原始科学研究中,许多都在报告结果时排除了一部分参与实验的宝宝,大多是由于宝宝在实验过程中很不配合,大哭大闹,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没能完成必要的实验步骤。有时候,如果宝宝的行为和其他大部分孩子有着实质性的差别,他们的数据也可能不包含在最终的分析中。所以,如果你尝试了一个实验,但没法让宝宝顺利完成实验步骤,或是宝宝的行为和书中的描述非常不一样—不用担心,这是很常见的。


    ★在写作这本书时,我需要选取已经发表的、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研究,然后将它们改编为在家中容易实施的、不需要特殊装备或训练的小实验。这多少造成了一些限制,从而影响你观察到的现象与原始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例如,在绝大多数原始研究中,多个参与实验的宝宝会被随机分入不同的组,每组会在实验中经历不同的情境。这些组中会包含对照组与实验组,从而让科学家们能够比较不同情境下的结果。而在本书介绍的小实验中,大部分时候你都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在同一个宝宝身上尝试多个不同的情境。在专业的研究中,采用多组的设计当然更为严谨,但在家庭环境中,和自己的宝宝完成整个实验似乎更具可行性;而从邻居们家里招募许多个宝宝,进行严格控制的分组实验则不太现实。(当然,如果你家刚好有一对双胞胎,分别在他们身上尝试不同的实验情境会更接近原始实验设计—如果你有足够的空闲时间的话)。

     

    通过尝试书中的50个小实验,我希望你能对儿童发展的各个研究领域有一些新的认识—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对自己家最棒的“小科学家”有更多的新认识!

  • 目录

    1.这个气味真好闻

    年龄段:0—1个月

     

    2.宝宝的“蓝图”

    年龄段:0—1个月

     

    3.预备……警戒状态!

    年龄段:0—3个月

     

    4.快乐的脚丫

    年龄段:0—3个月

     

    5.有图案,才好看

    年龄段:0—3个月

     

    6.脚丫先锋队

    年龄段:0—6个月

     

    7.一压即动——掌心小机关

    年龄段:0—6个月

     

    8.扭扭屁股?小菜一碟!

    年龄段:0—9个月

     

    9.这只小猪叫作巴宾斯基

    年龄段:0—24个月

     

    10.难忘的微笑

    年龄段:2—4个月

     

    11.原来是这只手

    年龄段:2—4个月

     

    12.抓握预备练习

    年龄段:2—6个月

     

    13.舌头小测试

    年龄段:2—6个月

     

    14.这不可能!

    年龄段:3—6个月

     

    15.音调的模式

    年龄段:3—9个月

     

    16.看!有蜘蛛!

    年龄段:4—5个月

     

    17.巧辨年龄

    年龄段:4—7个月

     

    18.情绪写在脸上

    年龄段:4—12个月

     

    19.压力突袭

    年龄段:6个月左右

     

    20.“自动”感知力

    年龄段:5—8个月

     

    21.身体被拉长了!

    年龄段:5—9个月

     

    22.与阿卡贝拉共鸣

    年龄段:5—11个月

     

    23.来自大自然的干扰

    年龄段:6—8个月

     

    24.蓄势待发的手势

    年龄段:6—9个月

     

    25.该用几只手?

    年龄段:6—9个月

     

    26.魔镜魔镜

    年龄段:6—9个月

     

    27.抓住咖啡杯

    年龄段:6—9个月

     

    28.积极的小手

    年龄段:6—10个月

     

    29.你想要的我也要

    年龄段:6—12个月

     

    30.糟糕,爸爸/妈妈板起脸来了!

    年龄段:6—24个月

     

    31.显而易见的“骤变”

    年龄段:6—24个月

     

    32.金发效应

    年龄段:7—9个月

     

    33.谁来做我的观众?

    年龄段:7—11个月

     

    34.看着我的眼睛

    年龄段:9—10个月

     

    35.外表还是内核?

    年龄段:10个月

     

    36.演示与推理

    年龄段:9—15个月

     

    37.别动我的玩具!

    年龄段:9—24个月

     

    38.读取线索

    年龄段:10—12个月

     

    39.徒步旅行

    年龄段:10—16个月

     

    40.熟悉感和好吃的

    年龄段:12个月

     

    41.拿回来再玩

    年龄段:11—13个月

     

    42.你不知道吧?我知道!

    年龄段:13—15个月

     

    43.头能代替手吗?

    年龄段:13—15个月

     

    44.你说的……是哪个?

    年龄段:13—18个月

     

    45.神奇的小睡时间

    年龄段:15个月

     

    46.相同还是相似?

    年龄段:14—20个月

     

    47.模棱两可的“一个”

    年龄段:16—18个月

     

    48.投桃报李

    年龄段:18—24个月

     

    49.坏人应该受罚

    年龄段:19—23个月

     

    50.你难道不知道吗?

    年龄段:24个月

  • 摘要

    1 这个气味真好闻  

    适用年龄:0—1个月

    实验复杂度:简单

    研究领域:感觉发展

     

    趣味实验怎么做 

    当宝宝哭闹时,妈妈的哺乳通常能起到安抚的作用,却不一定能“随叫随到”(比如,妈妈在午睡或洗澡,而爸爸在照顾宝宝)。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如果家里有提前保存在奶瓶里的母乳,可以尝试滴几滴在干净的棉布上,然后把布放在离宝宝的鼻子几厘米远的地方。

     

    实验假设是什么

    通过日常的哺乳,宝宝已经自然而然地熟悉了母乳的气味。因此,这种气味会对宝宝产生安抚的作用。我们的假设是:和不熟悉的气味或没有任何气味相比,闻到母乳的气味会让宝宝较少出现哭闹、皱起脸或手脚乱挥的行为。

     

    科学研究怎么说 

    在2005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把参与研究的新生儿分成四组:第一组的宝宝已经自然地熟悉了妈妈乳汁的气味;第二组的宝宝通过反复地嗅闻熟悉了一种香草的气味;另外两组宝宝则没有对任何气味产生熟悉性。

    在出生第三天采集足跟血时,科学家们给前两组宝宝闻着他们熟悉的气味(第一组的宝宝闻着妈妈乳汁的气味,而第二组的宝宝则闻着香草的气味)。第三组的宝宝也闻到了这种香草的气味,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气味十分陌生。第四组的宝宝没有闻任何特别的气味。科学家们发现,在采集足跟血后,和后两组宝宝相比,前两组闻到了熟悉气味的宝宝更少哭闹,也显得不那么痛苦。同时他们还发现,第一组闻到了母乳气味的宝宝和其他组相比更少出现手脚乱挥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类似的实验中,婴儿配方奶粉似乎无法起到和母乳同样的作用—至少对于那些喝母乳的宝宝来说。在2009年的另一项研究中,同样在采集足跟血的情境下,科学家给不同组的新生儿分别闻了自己妈妈母乳的气味、另一名哺乳期女性母乳的气味以及婴儿配方奶粉的气味。和没有闻到任何气味的宝宝相比,只有闻到自己妈妈母乳气味的宝宝表现出的痛苦较少。

     

    宝爸宝妈小课堂 

    用熟悉的气味来安抚宝宝是一条给宝爸宝妈的锦囊妙计。当然,这不是安抚宝宝的唯一方法—和宝宝肌肤相触、哺乳、轻柔的嘘声和摇晃以及柔和的音乐都可能有不错的效果哦。

     

    2 宝宝的“蓝图” 

    适用年龄:0—1个月

    实验复杂度:简单

    研究领域:认知发展

     

    趣味实验怎么做

    取两张明信片大小的硬纸板或海报纸,分别画上下图中的两个图形。

    当宝宝醒着而且精神头很足的时候,把他抱起来,并请一位朋友帮忙将两块纸板举在宝宝面前半米左右的地方。这时,举纸板的朋友可以观察宝宝盯着哪个图形的时间更长,以及看向哪个图形的频率更高。当宝宝不再注意看这两个图形时,实验就可以告一段落。过了一会儿,宝爸宝妈们可以将两个图形的位置对调,再重复上面的操作。

     

    实验假设是什么

    宝宝看向左侧图形(倒三角)的时间会更长,频率也会更高。

     

    科学研究怎么说

    许多人都知道,宝宝在出生后不久就会表现出对人类面孔的偏好。但是面孔究竟为什么能够吸引宝宝的目光呢?难道宝宝的脑海中具有某种与生俱来的“蓝图”,详细地描绘出了人类面孔结构的细节吗?又或是人的面孔碰巧具有某些能够吸引宝宝的结构性特征?

    200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的面孔所具有的一个特征—五官重心靠上(双眉与双眼在上面,只有一个鼻子和一张嘴在下面)—似乎能够吸引宝宝的目光。即使这一特征出现在并非真实面孔的地方,效果也一样存在。而2008年的另一项研究探究了另一个特征—面孔整体形状与五官排列形状的一致性—是否也能引起宝宝的兴趣。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向刚出生1~3天的新生儿展示了上面提到的两个图形,并用录像机捕捉宝宝们的眼动。通过对录像的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新生儿注视左侧图形的时间更长,频率也更高。和右侧图形相比,左侧图形的整体形状和内部方块的排列形状是一致的。根据这个研究,人类面孔对宝宝的吸引力似乎更可能是因为整体形状的特征,而非具体的关于人类面孔的脑内“蓝图”。

     

    宝爸宝妈小课堂 

    我们的面孔的某些特征恰巧能吸引小不点儿们的目光—难道这只是命中注定或者说“面中注定”的巧合吗?对于宝爸宝妈来说,“宝宝因为某些物理特征才喜欢看爸爸妈妈的脸”这一观点或许难以让人信服。究竟是人的面孔本身还是更宽泛的形状特征吸引了宝宝,这个问题就交给发展心理学家们来进一步研究吧。宝爸宝妈们只需要了解:看到你的面孔就能够让宝宝感到开心。所以,请一定给宝宝足够的机会享受这样的亲子时刻。

     

    科学家的工具箱

    在探索什么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时,一种高科技的奶嘴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奶嘴中装有压力传感器,能够测量宝宝吮吸的频率与力度。这个传感器可以连接到计算机上,在探测到宝宝吮吸奶嘴时,就触发某种声音(比如说话声)。宝宝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能意识到吮吸奶嘴可以控制声音。他们会为了听到自己喜欢的声音而更卖力地吮吸。这种特殊的奶嘴曾被用于研究宝宝是否能分辨两种不同的声音。当科学家向宝宝反复播放某种声音,然后突然换成另一种新声音时,宝宝们会通过使劲吮吸奶嘴来表达他们对新声音的兴趣。这种“吮吸增强法”已经在许多实验中得到了应用,并且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数据,尤其是在有关婴儿语言识别与获取的研究中。

    当然,宝爸宝妈们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的“低配版”来观察宝宝。比如,你可以向宝宝呈现不同的刺激物(比如,书上的一幅画,或用键盘乐器演奏某种声音),并观察宝宝吮吸奶嘴频率的变化。此外,你还可以通过其他“行为-刺激物”的组合来帮助宝宝建立因果联系。例如,你可以把一条带子用别针别在宝宝的裤脚上,使宝宝每次踢腿时都能拉响铃铛或触发某个玩具的声音。一段时间后,宝宝就会逐渐意识到踢腿能够控制声音。如果宝宝喜欢这种声音,他就会更积极地做出踢腿的动作。

     

    3 预备……警戒状态! 

    适用年龄:0—3个月

    实验复杂度:简单

    研究领域:原始反射

     

    趣味实验怎么做 

    当宝宝处于放松但清醒的状态时,让他面朝上平躺,然后轻轻地将宝宝的头转向一边。

     

    实验假设是什么

    如果你将宝宝的头转向左侧,宝宝会伸长左臂,弯起右臂,并且握紧右拳。而如果你将宝宝的头转向右侧,宝宝会伸长右臂,弯起左臂,并握紧左拳。有时候,宝宝的双腿也会似乎无意识地踢动。

     

    科学研究怎么说

    宝宝的这种行为叫作“不对称颈部强直性反射”。“不对称”意味着身体左右两边的反应有所不同;“强直性”则代表肌肉张力,也就是宝宝脖子部位肌肉的张力。这个名字是个临床医学专业名词,我们平时则常把这种反射称为“警戒反射”,因为宝宝的动作仿佛是在做出防御的姿势。最早对这种反射进行深入研究的是德国生理学家鲁道夫·马格努斯(Rudolf Magnus)。在20世纪初,他的研究主要关注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姿势与肌肉张力。警戒反射通常在出生时或出生不久后出现,而几个月后则会自行消失。

    宝宝的某些反射具有明显的目的—比如觅食反射,即当与哺乳相关的事物出现在宝宝的嘴边时,宝宝会将头转向它。但是警戒反射的作用似乎还是个谜团。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反射仅仅是神经系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奇怪的副产品,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他研究者则提出,这种反射性动作或许能够促进宝宝成长过程中协调性动作的发展。

     

    宝爸宝妈小课堂 

    在众多原始反射中,警戒反射是最具有“演出价值”的反射之一,其精彩程度可能会让你想在与朋友聚会时展示一下,并且告诉大家:“看,这就是科学!”在你的宝宝从新生儿逐渐成长为幼童(甚至这之后)的过程中,他会表现出许多像这样的奇怪行为。这些行为中的一大部分只会短暂地出现,比如警戒反射通常在宝宝3个月大时就会消失。如果你的宝宝刚刚出生,你可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多多尝试这个实验,观察这种反射行为是在逐渐增强,还是在逐渐减弱。你还可以观察宝宝手臂移动的速度会变快还是变慢。或许,我们很难完全理解宝宝的这些看似奇怪的行为,但请继续用欣赏的眼光展开观察。有些时候,宝宝最“奇怪”的行为恰恰最令人感到惊叹。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