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第四季度书单
一键购书通道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
(原著第6版)
[ 美 ] 欧文·D. 亚隆(Irvin D. Yalom)
[ 加 ] 默林·莱兹克兹(Molyn Leszcz) 著
蒋娟 李鸣 译 李鸣 审校
这是一次时隔12年的重磅更新。《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是当代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与默林·莱兹克兹的匠心之作,被誉为团体心理治疗的“圣经”。从原著第1版到如今的原著第6版,经过50年的修订与打磨,这部作品已成为无数团体咨询师的案头书。
成就这部作品的,还有亚隆和莱兹克兹两位作者打动人心的写作方式。他们是资历过硬的带领者,是睿智沉稳的督导师,却不是抬头不可仰望的权威,而更像在深夜里分享故事、诉衷肠的友人。他们把数十年从业经历里的瑰宝,以亲切、坦诚的口吻向读者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在愉悦而富有启迪的氛围中,收获关于团体治疗的新知,感受那些壮阔、充满张力、聚焦“此时此地”的团体治疗体验,同时,还会看到经历这些体验的团体带领者本身。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位团体咨询师一读再读、历久弥新的作品。
《临床催眠实用教程》
(原著第五版)
[ 美 ] 迈克尔·雅普克 著
(Michael D. Yapko)
高隽 译 方新 审校
催眠在心理治疗领域是一个始终兼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与日新月异的研究、实践进展的存在。而无论你是刚接触催眠、试图将其整合进临床实践的工作者,还是在专业领域使用催眠多年,希望获得其新进展和“催眠+”应用外延的从业者,这本重磅更新的经典催眠教材都值得你沉浸于其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海洋之中,理由如下:
首先,它延续了前四版的风格,不止展开如何“做”催眠的实践指导,更以书的前半部分的篇幅充分论述了关于催眠本质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证据,技术性的学习只有建立在深入了解其理论与伦理的背景下,才能得到恰当的使用、发展个人的风格。
其次,催眠领域的复杂性、多面向使其本身并不易把握,本领域甚至充斥着一些强烈的对峙与争论。借助本书,我们却有幸从雅普克的平实、不偏不倚却也从不回避个人观念的娓娓道来中,看他带着对所有理论家的敬意,对不同的观点、相互矛盾的理论和最新的参考资料进行综合讨论。无论是研究者、实践者乃至个人发展,相信都能从这种视角中有所获益。
再次,实践指导与理论并重。书中大量的催眠对话实例和技巧分享,使得策略与方法的传递变得清晰、鲜活,本版更新更是在催眠隐喻,催眠在治疗抑郁、疼痛管理、儿童青少年领域的应用上进行了详细展开,而作者幽默且热情的笔触总能让人再三领略临床催眠的魅力。
从个人阅读体验的角度,我强烈建议即使不从事催眠工作的临床实践者如有条件也可以读一读这本书,从广义上,催眠不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取向,更是一种临床的工作的视角与思路——理解如何培育改变可以发生的信念,如何放大资源,整合新的观点、视角和体验,减轻对痛苦的关注,这或许是每个临床从业者都值得拥有的。
《以依恋为中心的游戏治疗:
帮助儿童与家庭疗愈关系创伤》
[ 美 ] 克莱尔·梅伦廷
(Clair Mellenthin)著
吉莉 译
自从约翰·鲍尔比提出依恋理论以来,依恋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和情感发展的核心理念。研究者对依恋理论的兴趣日益浓厚,但将理论付诸实践方面却相对滞后,而本书为依恋理论在游戏治疗中的应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依恋为中心的游戏治疗是一种整合性、处方式的游戏治疗模式,将依恋理论与游戏治疗的力量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儿童与家庭疗法。这种方法强调将家庭视为“来访者”,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在家庭系统的框架内对儿童进行概念化、评估和治疗的新方法。正如作者克莱尔·梅伦廷在导言中所说,以依恋为中心的游戏治疗是为了帮助许多希望建立更紧密的联结的父母和孩子。本书适合游戏治疗师、儿童治疗师、家庭治疗师、儿童教育工作者,以及服务于儿童、与儿童和家庭工作的实践工作者阅读。
本书不论是理论阐述还是实践干预部分都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对理论概念的讲解深入浅出,而且逻辑脉络非常清晰,因此无论是对依恋理论不熟悉的读者,还是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都会从中受到启发。
《离婚后还是好父母:
让离异家庭孩子受益一生的育儿方法》
[ 美 ] 乔安妮·佩德罗-卡罗尔
(JoAnne Pedro-Carroll) 著
肖凤秋 译
1.本书作者乔安妮·佩德罗-卡罗尔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她创立了“离异家庭儿童干预项目”,帮助了众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她本人也经历过离婚与再婚,养育着3个亲生子女和4个继子女。本书凝结了她25年以上的实践经历、亲身体验,以及实证研究成果。
2.本书聚焦于孩子,着重阐述了孩子内心深处对于父母离婚的想法和感受、父母离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什么,以及孩子会如何看待父母再婚。在帮助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父母可以如何倾听孩子,如何表达共情、理解和关爱,如何培养孩子的韧性,如何告知孩子父母离婚的消息,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并且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为父母提供了细致的养育计划,以及离婚过程中的高情商养育方法。
3.本书同样强调父母的冲突控制与自我照顾。离婚过程很少是和平轻松的,对于正在经历离婚痛苦的父母来说,在身陷重围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孩子的困惑、悲伤和恐惧,并对孩子的养育做出积极承诺,这充满着挑战。书中详细介绍了父母控制冲突的方法,以及如何重建最有利于养育孩子的关系,同时也提供了父母自我照顾的方法。
4.本书包含大量案例、育儿方法和技巧、实操工具、计划表等,不仅有助于离婚父母培养正确的育儿理念,也可以帮助父母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强迫症及其亚型的认知行为治疗》
(原著第二版)
[ 加 ] 戴维·A. 克拉克(David A. Clark)著
孟繁强 王鹏翀 罗佳 等 译
李占江 审校
本书阐述了认知行为疗法如何理解和治疗强迫症及其亚型,对强迫症的理论、研究和治疗进行了综合的论述,还包含了近年来该领域发展的成果和趋势。作者克拉克博士从事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多年,在强迫症的治疗方面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通过本书,治疗师们能了解强迫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从而提升自己对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技能。
《慢慢来:托马斯老师讲沟通分析》
[瑞典] 托马斯·奥尔松 著
(Thomas Ohlsson)
周司丽 译
瑞典心理学家托马斯·奥尔松在本书中对他40多年来学习和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心理治疗的丰富经验,尤其是他个人对于沟通分析心理治疗的理解和理论探索,以及他30多年来在中国从事的培训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托马斯老师怀着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与好奇,带着读者走进了他所看到的世界,一个中西方文化相互学习、相互交融的有趣的世界,讲述了一个西方理论与中国智慧交相辉映的沟通分析的故事。处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都可从托马斯老师诚挚的分享与传授中获益良多。
《儿童和青少年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
的统一方案:治疗师指南》
[ 美 ]吉尔·埃伦赖希-梅(Jill Ehrenreich-May)
萨拉·M. 肯尼迪(Sarah M. Kennedy)
杰米·A. 舍曼(Jamie A. Sherman)
埃米莉·L. 比莱克(Emily L. Bilek)
布莱恩·A. 巴泽拉(Brian A. Buzzella)
香农·M. 贝尼特(Shannon M. Bennett) 著
王建平 李荔波 熊珂伟 李铄 等 译
本书介绍了如何将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于7—18岁儿童和青少年来访者,从而为应对各类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日益凸显的年轻化趋势,以及多种情绪障碍普遍存在共病的现象,提供了高效、灵活的认知行为取向视角。
本书以及配套的《儿童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自助手册》和《青少年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自助手册》,针对这两个年龄段来访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发了不同于成人的治疗模块,且为治疗师应该如何与家长开展工作提供了细致的指导。不但让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受益良多,更能让治疗效果延续到治疗之外的日常生活中。
一键购书通道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2022全部好书~